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及“中国水周”的首日。当今世界面临着全球性水资源危机,珍惜和保护水资源已成人类共识。中华民族的命运与水密不可分,古代先民很早即形成了水资源保护利用的优良文化传统,堪称弥足珍贵,值得弘扬。
中华民族的命运与水密不可分,我们祖先的发祥地就在大河流域地区。先民们为治理水患,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很早就开始进行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利工程建设。夏禹治水实际上是采用疏导的方式实施原始的保护用水工程,其动人事迹至今仍脍炙人口;战国时修筑的都江堰、郑国渠在当时来说堪称世界一流水平,现在来看仍属划时代的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标志性建筑。
先民们在保护利用水资源并与水患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水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即已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孟子·尽心上》所谓“民非水火不生活”,《管子·禁藏》所谓“食之所生,水与土也”,二者均认识到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与条件。《管子·水地》更是系统阐述了水的功能与作用,认为水是万物生长的本原与根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水“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集于草木,根得其度(深度),华(花)得其数,实(果实)得其量,鸟兽得之,形体肥大,羽毛丰茂”,水被视为派生和主宰万物的“水神”。
在充分认识水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先民们进一步探讨了水的特征与运动规律。作为一种可被人类反复利用的资源,水资源尤其是流域资源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永续流动性。孔子谈水并不多,《论语》中提到“水”字仅4次,但他却深谙水的永续流动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所感叹的就是河川不分昼夜的永续流动特征。老子深入探讨了水的运动规律,《老子》书中多处以水相喻,诸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浊而静之,徐清”等。在老子看来,水不仅具备自我流动的功能,而且善于顺应自然之势,滋养大地,润泽万物,带动它们的生长和运动;水靠其自身的功能和力量,能够以柔克刚,无坚不摧;水自上而下,流经江河,注入大海,周而复始,一往无前,永不停歇;水还可以自我调节,变浊为清,具有自洁自律的品格与风范。老子心目中的水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不可违背。
既然水的自身运行规律不可违背,那么人们理所当然就应该遵循水的运行规律并在此前提下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孟子认为禹治水的最可取之处在于遵循“水道”,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禹之治水,水道也。”(《孟子·告子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孟子·离娄下》)鉴于水的永续流动性特征,先民们大都主张保护和利用水资源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郑国修筑郑国渠是为了获得“万世之利”(《资治通鉴·秦纪一》);隋文帝颁诏开凿大运河所陈述的主要好处之一是“一得开凿,万代无毁”(《隋书·食货志》);明代归有光在《水利论》中批判了当时一些治水者“不循其本而沿流逐末”,“以求一时之利”(《震川先生文集》)的做法;古代许多水利工程都考虑到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江堰经受了2000多年的历史考验即是典型一例。
要永续利用水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过度开发,要对自然资源自觉加以保护。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颁布了保护自然资源的法令,如3000多年前周文王时颁布的《伐崇令》即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据《吕氏春秋·上农》载,西周时还制定过“四时之禁”,其中规定:不在指定的时间内,不得上山砍伐林木,不得到沼泽割草烧灰,不得狩猎捕捉禽兽,不得使用渔具从事捕捞。先秦思想家大都非常重视保护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如《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管子·禁藏》:“毋杀畜生,毋拊卵,毋伐木,毋夭英,毋折竿,所以息百长也。”《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尤其强调保护生态平衡,认为各种物产和动植物(包括野兽、飞鸟、昆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生态联系,它们之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荀子·富国》)。一些思想家还明确提出了反对竭泽而渔的观点。“竭泽而渔”喻指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饶有趣味的是它本身就是围绕水来说理的。《管子》作者曾说过:“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吕氏春秋·义尝》的作者说得更为明确与直接:“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都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反对过度开发和使用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中国的水资源保护利用意识深深根植于中国水域经济的肥沃土壤之上,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当前水资源仍是人类根本生存要素并出现严重水资源危机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弘扬水资源保护利用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实现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999策略白菜手机论坛,原文刊于《光明日报》2013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