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国对外开放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我想跟大家谈四个问题。第一中国对外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第二中国对外开放30年的简要历史回顾;第三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第四、中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也就是我们解决的迈向互利共赢之路。这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一个新的开放战略。
第一,中国对外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因为我是1978年进入999策略白菜手机论坛读研究生的,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今天。在这里主要用一组数据来说明,从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结构、对外贸易额、外商投资额、对外经济额和外汇储备额,看看中国经过30年的对外开放,中国在世界经济当中的地位。
(1)国内生产总值,从开放之前的第十位,到去年的第四位。当然这是按照传统的中国人民币跟美元 才是第四位,如果用 购买力评价,那我们早已是第二位了。
(2)看经济结构,我们对外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从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逐步转换成服务业、工业占绝大多数,农业所占比重日益缩小。就是中国正在处在工业化的后期,从工业化的初期向工业化的中期在演进。
(3)对外贸易额,对外贸易额我们从1978年占世界的第32位,上升到去年的世界第三位,从第32为到第3位,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到去年的21738亿美元,这叫飞速增长,没有改革开放就不能有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
(4)外商投资额,应该说从1978年没有外商的投资,当然经过改革开放,建国初期还是有一点,从苏联引进的,那么是从无到有,从1978年到1982年的很少的一点外商对华投资,到2007年的800多亿美元,那么我们的总额应该说从原来的1991年到78年这段时间100多亿美元,这是外商直接对华投资。那么到去年年底,是8000多亿美元外商直接对华投资。那么这是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投资总额日益完善,外商有利可图。
(5)对外经济活动额也是飞速增长,我们既请进来,也走出去;最后外汇储备,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对外外汇储备应该是从微不足道的1亿美元左右,到今年截止9月份将近2万亿美元。所以我们知道在目前的金融海啸当中,美国人就紧盯这我们中国的钱袋子中的外汇储备,希望中国在这方面能够拯救国际金融危机,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我们应该支持中国,这是必要的,但是要根据我们的国情。从这几个重要的指标可以看出来,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显著的提高。当然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我们只能说是官方的外汇储备。为什么呢?因为中国长期实行的是外汇的强受惠政策,所以我们的常汇于国,发达国家是藏汇于民。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外汇储备,第一(指外汇储备排名第一)指的是官方储备,如果是把民间的储备,中国不是第一。这是跟大家谈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中国对外开放30年的历史回顾。
那么这30年历史回顾,我们大致把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部分让利的初始开放阶段。这个时间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1年,也就是邓小平同志南巡的前一年;第二个是互利的全面开放阶段,它的时间是1992年到2000年,也就是说,邓小平同志南巡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第三个叫迈向共赢的开放性经济阶段。那么就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到目前现在的迈向共赢的开放型经济阶段。我们之所以谈到这三个阶段,给以三个不同的定义,第一个就是让利,让利就是在对外开放的某一个具体阶段展示的短期的经济利益,已达到更为重要的长远的目标,1978年到1991年基本上处在这种状态;第二个互利就是在1992年以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国家经济交往的基础上举行的国际经济交往为之效率的提升,所带来的非零和博弈的结果,它是教育的状况结果做为长期交往的经济保障,它是开放的基础;第三个阶段是迈向共赢的阶段,就是在互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教育状况能更加公平,共享开放红利,实现双方协调发展的要求,它是开放的理想目标,是起着蛋糕的分配作用。如果把这30年按照三个时期、三个阶段,那么我们从最初的数量扩张到现在的质量提升阶段来讲,这是部分让利的初始阶段。1978—1991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开始了中国从封闭半封闭的到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并逐步形成了低度开放的经济。这一时期的对外开放是由经济特区逐步扩大到沿海、沿江、沿滨地区的渐进式的梯度开放。这一段是部分让利所以这一阶段的部分让利主要是通过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一方面是为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入国际通行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建立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通道,还谈不上实现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上的互利。而为了引入我们急需的外国产品、资本技术和管理实现我们改革开放的长远战略目标,所以我们在税收、土地等政策上给予了较大的优惠,没有过多的计较。开放的、短期经济利益,那我们就从阶段的开放中获得了长远的收益。就是下面这几个方面:
(1)打破了中国长期存在的高度集权势力和行政势力的经济管理体制,为我国僵化的计划经济注入了一口清泉。竞争的归位使经济充满了新的活力。
(2)突破了我国经济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缓解了国内资源的短缺,并借鉴了外国的经验推动了国内的体制改革和价值观念的再造。
(3)形成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沿江、沿滨地区的渐进式的开放战略,成为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主要成功经验之一,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互利的全面开放阶段,也就是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标志,中国的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并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那么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实行了重大的战略转变,不仅开放的地域由沿海到内地的拓展,而且战略的重点由特区试点改向全面的制度建设和制度改革。典型的是深层次的财税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1月1号,中国实行了两个汇率的并轨,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市场汇率是一个美元兑换8.7个人民币,官方汇率一个汇率兑换5.8个人民币,按照市场规律,一次贬值到位,经历了有管理的汇率浮动制。随着一系列重大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对外开放度大幅度提高。中国经济从对外开放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取得红利的同时,世界各国经济也从中国的外向经济的迅猛发展中,获得了极为可观的收益,所以我们说这一阶段是互利。第三个阶段,就是从2001年开始迈向公平的、开放的经济形成阶段。2001年11月1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的世界部长会议,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WTO的决定,标志着中国长达15年的复关,和入世进程的结束,也标志着成为WTO第143个成员方的中国对外开放步入了历史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主要表现为开放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和开放模式的转型,以及国内体制与世界规则的全面对接,所以这是几个标志。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已经成为了举世瞩目的世界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的对外开放已接近规模和数量扩张的临界点,即将开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的经济已开始从单纯的强调数量增长的外向型经济向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开放型经济转变。
第三、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成绩是主要的,那么这些主要的问题有几个方面:
(1)国际金融摩擦不断增多;
(2)地区经济非均衡增长加剧;
(3)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
(4)中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5)自然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对外开放30年,积淀的过去金融摩擦频繁发生,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的众矢之的,反倾销、反补贴中国成为第一对象国;第二个问题是对外开放30年来,中国地区发展非均衡的增长加剧,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因为中国实行的是梯度开发战略,所以不管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有很大的差异,包括老百姓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加大;第三是对外开放30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这个“依存度”现在当然要对它进行准确的界定还是有问题,因为对于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侧重,但总的趋势是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去年是是68%;依存度上升主要表现在外商直接投资投资,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日益重要,中国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经济的难度在不断加大,中国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企业受到了巨大挑战;第四、对外开放30年我国的对外贸易的条件不断恶化,1980年我们是117.4,到了2006年是82.11,那也就是说我们出口的产品质量在不断提升,但是我们的数量在增加,价格在下降;第五个是对外开放30年来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环保问题。这是第三个大问题。
第四、中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根据这种状况,中国应该怎么办?所以我们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提出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这里我想从四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个说明: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提出的背景;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的内涵;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的目标;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实施重点。就是说在十七大中提出的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
(一)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提出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给中国提出新的课题;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世界贸易大国的责任也提上日程;中国对外开放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新的形势问题,使我们对改革开放30年来实行的外向型战略要进行反思。
(1)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带来了商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的,包括流动、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提高,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为增值环境的分工,国际贸易出现新的格局。而且在这个格局当中,中国处在一个U型里面的最下方,也就是劳动密集型的附加价值最低的那个环节上。所以我们叫做出口量很大,但我们所得的实际收益很少,我们处的分工的地位不利。世界各国通过对外开放抓住全球化的机遇,但各国全球化取得的收益是不均等的,当前的形势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这说明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虽然增进了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但在利益的分配上并没有实现共赢,也就是说并没有实现世界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是第一个背景,那就造成了我们的摩擦频繁。
(2)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国的责任。因为中国总体的GDP世界第四,从贸易角度看世界第三。那么作为一个大国,如何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就提出了新的课题。
(3)中国对外开放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新的形势问题。
(二)中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新战略的战略内涵。
这里我提出四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正确认识开放的收益和成本;实现数量的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兼顾本国利益和别国的利益。既然要共赢,就要协调。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它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一方面国内的改革为对外开放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证,于1994年开始制定的各项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对外贸易的发展扫清了体制障碍;另外一方面,对外开放反过来也促进了国内的改革,加入了WTO以后,我国按入世承诺对国内经济政治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因此用改革促开放,以开放推动改革,成为我国30年来改革开放的一个成功经历。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这一成功经历的继承和发展。强调在今后的开放过程当中,必须注重内外联动,以国内经济发展作为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实施的基础保障;利用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实施为国内经济快速持续的增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
(2)正确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收益与成本。这恰恰是我们容易忽视掉的,只看到我们的成绩,没有看到我们付出的代价,而且有时候是很大的代价。我国30年来的对外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有的学者认为,如果按主题的性质和要素结构来分析中国对外开放的收益和成本,得出的结论可能会与国家、地区标准分析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中国要从对外开放中获得的收益更小,而成本更大,目前我国存在的有出口无产业,有产业无技术,有技术无产权,有增长无效益等现象。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尤其是我国出口加工工业方面反映的更加紧迫。
(3)对外开放要实现数量的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
(4)兼顾本国利益和别国的利益。
(三)互赢共利开放战略的战略目标。
互赢共利战略的战略目标是要实现3点:不断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的整体质量;要以中国经济的发展来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共同发展;构建长期稳定的对外经济合作关系,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四)互赢开放战略的实施重点。我在这里提出了八个主题:
(1)在促进经济增长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利用机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否则要按照目前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很可能就是重复建设,投资拉动,这是要防止的;
(2)在优化经济结构上要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需求和投资的平衡,协调发展,我们在这个方面应该说差距很大,发达国家的消费一般占整个经济当中的68%—70%,我们现在个人消费不到48%,那么我们很大的缺口靠投资拉动,前一段时期靠外贸拉动,那么现在遇到了国际金融海啸,外贸出口现在已经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现在农民的收入上不来,所以内需也拉动不起来,那么怎么办?中央4万亿投入以后要解决国内有效需求问题,要拉动我们的经济发展,优化我们的经济结构,而不能单纯的扩大投资,造成重复建设。
(3)在对外贸易上,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促进国内的收支平衡,这个我觉得应该重点加大进口,保证当地进出口贸易的平衡。而不要像以前2001年以来大量的出口,使进口跟不上,造成大量的贸易顺差。贸易顺差给别人以口实,实际上,我们大多数是出口加工贸易获得的利润很少,但是背的责任很多。同时在这次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当中,应该进口一些优质的生产要素,来国内进行组合,进而提升我们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在信用开放上,完善汇率的形成机制逐步推行资本账户的开放,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但是目前现在利用国际金融海啸的机遇来审视我们的金融创新和我们的金融开放,使我们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匹配,而不能超前。现在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就是美国的金融海啸主要是金融创新的多元化造成的和宽松的金融管理格局造成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因为金融海啸,而放慢我们金融创新的步伐。但也不能因为单纯的搞金融创新而跟我们的实体经济不相匹配,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
(5)在利用外资上,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从原来的那种出口加工工业的外资和制造业的外资,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的外资进行引进。
(6)在对外投资上,推进走出战略,创新对外投资的合作方式,现在我们的产能已经过剩。那么如何在这种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来发会我们的比较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包括向发展中国家的立项投资,使我们把引进来与走出去能够有机结合。
(7)在国际技术合作上,利用国际科技资源来加快创新性国家的建设。应该说这一次的金融海啸对我们是个很好的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大量的外国人才、外国的技术专家等。30年代的大危机,苏联从美国,从德国把整个工厂往家里搬,把一批技术人员往国内进行引进,我们现在应该借鉴苏联的经验。
(8)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上,加快资源贸易的建设,创新国际合作的机制,现在主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比如“10+3”,我们跟东盟、韩国和日本以及与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结成自由贸易区,然后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和张力,使我们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能够平稳、持久。
这是我的基本观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