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初升 罗连发
缘起:
发达的经济都是相似的,不发达的经济却各有各的原因;经济发展的目标都是相似的,谋求发展的道路上却各有各的艰辛——在经济体层面,“托尔斯泰现象”同样存在。如果说,一般经济学致力于揭示发达经济的共性,那么,发展经济学则把探究的目光投向不发达经济的差异性:审视各不相同的不发达原因与发展道路的艰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三十余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严重,即便在一些经济发达省份也同样存在着相对落后的地区。当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触角延伸到发展中经济体的欠发达区域经济层面,县域经济便以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场域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传统农村经济与现代城市经济之间,还广泛而长期地存在着另外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县域经济
传统发展经济学惯常的基本分析单元是发展中国家传统的农村与现代发达的城市。在这一分析框架下,农村专事于农业,其基本特征是劳动力剩余、生产效率低下,城市则专业于工业、生产效率较高。因而,实现工业化、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基于这样的基本假设,发展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如二元结构模型,劳动力流动模型,大推进理论,不平衡理论,等等。尽管这些理论的切入点不尽相同,但研究的视角与焦点却是一致的,即基于城乡分割的现实,探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路径。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国情与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在传统农村经济与现代城市经济之间,还广泛而长期地存在着另外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县域经济。当一波又一波的“县”改“市”大潮退去之后,剩下的那些仍以县为基本经济形态的经济体,大多处于自然环境相对独立,甚至多少有些闭塞的区域。县域经济结构虽农工并举,但更偏倚农业;发展经济的重任虽寄望于因地制宜式的工业,却因自然条件的限制难以形成分工严密的城市工业体系;不仅农业发展缓慢,工业也很脆弱;不仅物质资本相对贫瘠,人力资本也很匮乏;等等。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层面上所面临的主要困惑,几乎都在县域经济层面有所映射。或者说,中国县域经济问题都可以在发展经济学理论框架下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些研究县域经济的学者习惯地把县域经济问题置于区域经济学框架内进行剖析。笔者不否认,在区域经济学的视野中也能考察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以及经济区位等方面的问题,但应看到,区域经济学的空间视角及其聚焦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视域,决定了它不可能把县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对其内在经济问题与发展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进入发达状态的现代经济学分支学科,它关注远离均衡的经济系统的基本特质,关注远离均衡经济系统停滞、衰退或趋向均衡的动态过程,关注其变异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发展经济学的这种研究志趣与研究范式有助于深入分析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不仅是因为县级经济体是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国民经济体系最小的子系统,更是因为县级经济体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集散地,传统农业的改造问题、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选择、二元结构问题、农村劳动力流动与转移问题、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制度创新与变迁问题、外资利用问题、收入分配与贫困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等,在县域经济,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县域经济中都有集中而典型的体现。
通过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自身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研究县域经济,其理论意义还不仅仅局限于拓展了发展经济学的应用领域,更重要的是,通过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自身发展注入新的生机。长期以来,发展经济学理论缺乏自己的微观基础。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基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与新古典主义理论的不一致性(如:市场极度不完善、供给与需求缺乏弹性等),强调发展中国家经济主体在市场极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的非新古典理性行为方式,强调不发达经济的非均衡状态(如:结构刚性、部门刚性、制度刚性等),往往从描述性的陈述出发通过归纳逻辑构建宏大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理论,在拒斥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作为其理论的微观基础的同时,并没有构建自己的微观基础理论。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则从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发达国家经济的共性出发,在重新认定发展中国家经济主体的理性行为特征和市场价格机制的前提下,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为其微观理论基础,依据发达国家的经济现实去俯视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并运用新古典分析工具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把“根”寄生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使发展经济学在有了“根”的归属的同时,却失去了自我,迷失了自己的理论方向,也不能真正解释实践过程中困扰着发展中国家的一系列发展问题。比如,虽然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正确指出“制度至关重要”,却不能解释为什么一些机能不良的制度安排会在发展中国家持续存在,等等。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怀疑甚至否定发展经济学独立存在的合理性。面对这种现状,近年来,国际上许多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学者都在微观层面上探究求索,试图为发展经济学理论找到微观基础,但成效不甚明显。今天,我们发现,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似乎可以成为由宏观层面切入微观机制的一个抓手。当然,由这个抓手能否敲开贯通宏观与微观的大门仍是未知的,但是,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在发展经济学视野中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有许多既有现实意义又颇具学术价值的研究方向。比如,以增长与发展关系为突破口,从发展的视角评价经济增长,特别关注经济增长在其数量扩张过程中质量的改善程度。理论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增长只是缓解贫困、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绝不是充分条件。那么,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有利于其经济发展、有利于广大民众利益的普遍改善?如何让广大民众,特别是低收入贫困人口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增长过程,更多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收益,使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更加公平和谐?近年来逐渐成为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与政策分析的焦点。亲贫式增长、包容性增长不仅成为发展经济学的新概念,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新视角,而且,成为一些国家及国际机构制定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以县域经济体为基本对象,关注增长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以及产生整体质变的可行性,关注经济增长通往经济发展的逻辑通道和实践路径,分析增长过程中经济主体的就业、社会流动、发展机会、实际收入、经济福利,不仅能够将增长问题研究从单一的收入(产出)分析扩展到非收入维度,从一般意义上的宏观层面推进到微观层面,也能为政府调整增长方式、引导增长方向、疏浚增长利益润泽民众的通道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
县域经济研究的学科规范意识、现代方法意识有待加强
应该强调的是,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纳入发展经济学视野,不是简单地引入发展经济学的名词概念,也不是套用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而是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现代方法深入分析问题。当下,县域经济问题研究方兴未艾,但尚未引起中国经济学界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研究对象自身特质不足以“吸引”一些研究者的眼球外,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在于,目前县域经济研究领域的学科规范意识、现代方法意识还有待加强。大体而言,在中国,经济学的现代转型已经开始从研究问题与内容层面向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层面的推进。县域经济问题研究尤其要有明确的现代意识,以赶上中国经济学前进的步伐。
(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2月17日理论版 作者单位:999策略白菜手机论坛贫困与发展研究中心)